集成者的胜利: 智能机器人商业化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新范式 | 数据猿专

  • 2025-08-03 05:24:42
  • 359

“传统企业闯入具身智能的赛道。

2025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无疑是一场具身智能的盛宴。

从灵活起舞的人形机器人到在复杂地形中穿梭自如的四足机器狗,技术的“大爆发”让人们对一个由机器人辅助的未来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想象。然而,当聚光灯的余温散去,一个更冷静、也更关键的问题浮出水面:炫目的技术演示背后,谁能真正走通商业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?

尽管创新层出不穷,机器人产业,尤其是初创公司,依然普遍面临着商业化的挑战。高昂的研发与制造成本、漫长的开发周期、以及在技术与真实市场需求之间普遍存在的鸿沟,共同构成难以逾越的“死亡谷”。

在这种背景下,一种“集成应用创新”模式,正由拥有深厚产业背景的“跨界者”们悄然引领。以电动越野车制造商康迪科技(NASDAQ:KNDI)为代表,这些企业带来的并非颠覆性的机器人本体技术,而是全新的、或许能有效破解商业化难题的解题思路。

价值链重构:

“纯技术”的困境与“集成者”的崛起

长期以来,机器人产业的叙事主角多为技术驱动型公司,它们拥有顶尖的工程师,致力于在运动控制、环境感知等单一技术维度上取得突破。

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波士顿动力(BostonDynamics),其开发的Spot和Atlas机器人以运动能力闻名于世,长期被视为行业技术灯塔。然而,这家备受赞誉的公司,商业化之路却异常漫长曲折。

从最初依赖DARPA的研究经费,到先后被谷歌、软银收购,再到2021年由现代汽车控股,波士顿动力在近三十年时间里,大部分时候都在扮演前沿“研究实验室”,而非盈利的产品公司。直到近年,其机器狗Spot才在工业巡检等少数领域找到初步的商业落脚点。

波士顿动力的经历,是纯技术驱动模式困境的缩影。根据行业分析,机器人初创公司面临着独特的“硬件+软件”双重挑战,这意味着更高的前期研发成本和更长的回报周期。

2024年,全球机器人领域的风险投资虽然总额可观,但呈现出高度集中的趋势,少数头部公司吸纳了大部分资金,大量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仍在融资困境中挣扎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“集成应用创新者”应运而生。这类角色的核心价值,不在于“发明”轮子,而在于如何高效地“组装”出一辆能跑、好卖、且能解决问题的“好车”。

康迪机器人技术总监崔广章在接受采访时,明确地提到了这一战略定位:“我们认为大家(指行业内的技术公司)完成得非常好,我们重复做这些事情没有意义。我们的定位是集成应用创新,这意味着我们无需重新发明轮子。”

战略上的清醒,让康迪科技跳出纯技术竞赛的“红海”,将精力聚焦于价值链中更贴近市场的环节。他们可以直接以“软硬一体”的AI原生理念构建新业务,正如崔广章所言,康迪科技从传统行业直接迈向AI原生,“不存在传统软件的历史包袱”。

破局之道:

集成者如何破解行业商业化难题

“集成者”模式的优越性,体现在它能有效破解当前机器人产业面临的三大核心难题。

首先是弥合技术与场景的鸿沟。机器人行业最常见的失败原因之一,是“手里拿着锤子,满世界找钉子”,技术方案与实际需求脱节,而集成者的解法,是从真实的痛点逆向定义产品。

康迪科技的北美安防巡检机器人项目便是典型案例,崔广章在采访中分享了一个细节:“康迪位于北美的仓库每年都会因为失窃而损失几万美金。如果安防只是发现并且记录了这件事情,而无法阻止,那么这件事情就没有任何意义。”

这种对“主动防御”需求的理解,源于他们自身作为潜在客户的体验,这是外部技术公司通过市场调研难以企及的场景洞察力。

聊到怎么看软硬件的协同障碍,崔广章则表示,“硬件并不能很好地执行或者体现这些软件的能力,我认为这是最大的痛点或者阻碍。”

AI算法日新月异,但能完美承载其能力的硬件平台却相对滞后,加之行业标准缺失,导致产品体验参差不齐,生态碎片化,针对这点,集成者的策略是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”。

同样以康迪科技作为例子,其硬件本体与底层控制,由在四足机器人领域技术领先的云深处科技负责;云端大脑与协同系统,则与拥有顶尖算法能力的浙江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;至于康迪科技自身,专注于最贴近应用的上层开发,如加载针对安防场景的AI小模型、集成更专业的摄像头等。

对于传统企业来说,规模化是难以跨越的“死亡谷”,高昂的产线投入、复杂的供应链管理、以及建立全球销售渠道的巨大成本,是部分企业难以承受之重,但这恰恰是康迪这类集成者的“非对称优势”所在。

崔广章对此充满自信:“当我们解决方案成熟后,可以借助康迪科技主营业务的非公路车工厂,进行硬件组装或者软硬件组装集成,而且这都是可以复用的,将来有望实现规模化生产。”更关键的是其现成的全球渠道,“我们康迪科技在北美具备成熟的销售网络,进驻了上千家商超,如Lowe's,Costco等……对于安防行业的四足机器人商业化落地,我们决心很大。”

新生态的胜利:从零和博弈到共生共荣

“集成者”模式的兴起,或许预示着机器人产业正在从“单打独斗”的英雄时代,走向“协同作战”的生态时代。

全球农业机械巨头约翰迪尔(JohnDeere)的智能化转型之路,就是部经典的“集成史”。它并未从零研发AI,而是通过在2017年和2021年分别斥资3.05亿美元和2.5亿美元,战略性收购了BlueRiverTechnology(机器视觉)和BearFlagRobotics(自动驾驶)等技术公司。

通过将最前沿的AI能力,无缝集成到其久经考验、深受农民信赖的拖拉机硬件平台之上,约翰迪尔快速推出“See&Spray”和自动驾驶拖拉机等革命性产品,牢牢掌控智慧农业的生态。

同样,在物流自动化领域,全球领先的物料搬运设备制造商凯傲集团(KIONGroup)也通过与Quicktron(自主移动机器人)、Balyo(自然导航技术)等技术创业公司合作,将先进的自动化技术集成到自己的解决方案中,再通过其强大的全球销售和服务网络交付给客户,从而在激烈的仓储自动化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。

这些案例清晰地揭示了某种行业趋势:在具身智能下半场,竞争关键不再仅仅是算法的优劣或机械设计的精巧,而是整合资源、定义场景、并实现规模化交付的综合能力的较量。这种新生态并非零和博弈,它为尖端技术找到商业化的出口,为传统产业找到智能化的入口,共同做大整个市场的蛋糕。

康迪科技,正是这场浪潮的缩影。有理由相信,下一阶段机器人产业的胜利,将越来越多地属于那些最懂“落地”的企业——它们或许不是最耀眼的技术发明者,但它们深植于产业,最清楚如何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,也最能让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。